大唐地产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资本,以人才为生命的全面引领清远新房地产时代
大唐地产成立于2004年,注册资本壹仟万元。公司涉及范围包括房地产开发、房地产营销策划及中介服务、项目收购、投资咨询服务、室内设计、酒店管理、物业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房地产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相继成立了清远市嘉盛房地产有限公司、清远市大顺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清远市佳源投资置业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清远市龙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清远市爱琴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清远市京典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清远市贞元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清远市京城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清远市京洲酒店管理有限公司。
6月23日,广州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广州市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的通知。方案从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稳投资促消费政策、保粮食能源安全政策、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保基本民生政策6大方面提出152条措施。 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方案提到,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对因感染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受疫情影响隔离观察或失去收入来源的人群,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对其存续的个人住房、消费等贷款,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时间、延长贷款期限、延期还本等方式调整还款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延期贷款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单独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 在稳投资促消费政策方面,方案要求,全力稳定房地产投资。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3万套。促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健康发展,优化挂牌住宅用地供地时序和区域分布结构,加快去化周期较短区域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上市供应,加大对刚需和改善性购房需求的支持。 在保基本民生政策方面,实施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按规定申请缓缴住房公积金,到期后进行补缴。在此期间,缴存职工正常提取和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不受缓缴影响。受疫情影响的缴存人,不能正常偿还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不作逾期处理,不作为逾期记录报送征信部门。根据我市房租水平和合理租住面积,提高住房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支持缴存人按需提取。 此外,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政策方面,方案强调,推动阶段性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落实国家对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房屋租金减免政策,2022年被列为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区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承租国有房屋,2022年减免6个月租金,其他区减免3个月租金。出租人减免租金的可按规定减免当年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因减免租金影响国有企事业单位业绩的,在考核中视实际情况予以认可。鼓励金融机构对减免租金的出租人视需要给予优惠利率质押贷款等支持。非国有房屋减免租金的可同等享受上款政策优惠。各区可统筹各类资金,对承租非国有房屋的服务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给予适当帮扶。鼓励非国有房屋租赁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合理分担疫情带来的损失。推动在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集中建设标准厂房,加快办理报建、确权等手续,工业物业产权按规定以幢、层为基本单元分割登记和转让,并允许其按幢、层进行抵押贷款。对工业园区、产业园区租用产业用房的中小微企业给予租金缓缴或减免支持,对运营方减少的租金收入按一定额度给予补助。鼓励国有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大学科技园实施面向初创小微企业及优秀团队适度减免租金等优惠措施。鼓励各区结合自身实际,拿出更多务实管用举措推动减免市场主体房屋租金。
6月16日,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显示,1-5月,北京市商品房销售面积为315.7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6.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为232.2万平方米,下降27.6%;办公楼为17.1万平方米,下降3.9%;商业营业用房为17.7万平方米,增长1.3倍。 房地产市场建设情况方面,1-5月,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为582.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9.2%。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为306.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1%;办公楼为27.8万平方米,下降18.9%;商业营业用房为22.8万平方米,下降27.1%。 全市房屋竣工面积为248.4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0.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为127.4万平方米,下降34.9%;办公楼为55.8万平方米,增长24.4%;商业营业用房为15.8万平方米,下降59.1%。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上,1-5月,北京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为1755.3亿元,同比下降19.2%。其中,定金及预收款为878.6亿元,下降30.4%;国内贷款为339.5亿元,下降17.5%;自筹资金为257.4亿元,下降13%。
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 更好扩大有效投资带动消费和就业确定阶段性缓缴中小微企业职工医保单位缴费 加力支持纾困和稳岗决定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 部署缓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新华社北京6月15日电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1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更好扩大有效投资、带动消费和就业;确定阶段性缓缴中小微企业职工医保单位缴费,加力支持纾困和稳岗;决定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部署缓缴行政事业性收费。 会议指出,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总体思路、政策取向,立足当前稳增长,着眼长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抓住时间窗口,注重区间调控,既果断加大力度、稳经济政策应出尽出,又不超发货币、不透支未来,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稳物价,稳住宏观经济大盘。 会议指出,扩大有效投资,要注重启动既能补短板调结构、又能带消费扩就业的一举多得项目,调动各方积极性。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一半以上,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大政策支持,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一要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和国家明确的重点建设领域,选择一批示范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已确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要加快推进,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并尽快推出以工代赈具体措施。二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民间投资手续办理效率,将大项目纳入地方重点项目库并加强用地等保障。各地要保护民间投资合法权益,严格履行政策承诺。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支持民间资本发展创业投资。三要鼓励金融机构采用续贷、展期等支持民间投资。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政府性融资担保。抓紧推出面向民间投资的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项目。鼓励民营企业市场化债转股。会议强调,地下综合管廊是城市“里子”工程,投资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是一举多得的代表性项目。要结合已部署的城市老旧管网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科学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健全收费回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引导金融机构发放长期贷款,对项目主体发行信用债给予市场化增信支持。 会议指出,保住1.5亿户市场主体,就能稳住就业、保持中国经济的韧性。为进一步助企纾困和稳岗,对符合条件的地区,允许中小微企业缓缴3个月的职工医保单位缴费,规模约1500亿元。政策实施要直达市场主体,免申即享。缓缴不影响医保待遇,保持报销比例和药品品种稳定,确保应报尽报。 会议决定,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把交通物流、水电气暖、金融、地方财经、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等领域作为重点。各地各部门要在7-9月进行自查自纠,重点整治降费政策落实不到位、借疫情防控名义违规收费、收取明令取消的费用、强制捆绑搭售、乱检查乱罚款等问题。对自查自纠要适时开展联合检查,严肃处理并曝光典型问题,用改革办法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同时,各部门要有全局意识、同舟共济观念,系统梳理本领域涉及企业、个体工商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保证金,原则上缓缴一个季度,不收滞纳金。要制定和公布缓缴清单,并适时督查落实。(原标题: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部署支持民间投资和推进一举多得项目的措施等)
“疫情尚未完全过去,各大城市间的角力开始白热化。 近日,一线城市罕见下场“抢人”。 先是广州,大专学历即可落户花都、从化和增城,满足社保缴纳条件后可向越秀、海珠、荔湾、天河4个区市内迁移。 上海在全面复工复产后,也迅速“入场”,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51-10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不同程度放开落户限制。 广州和上海几乎同一时期放松落户,加剧了这场持续了两年有余的“抢人”大战的激烈程度。为了留人,二三线在不断放宽落户条件之后,今年选择松绑限购,不少城市的楼市重新向非户籍人口张开怀抱,甚至出现了“0门槛”购房。 “抢人”对楼市的影响是持续而缓慢的,直接影响的是心理和预期。限购放松的影响更直接。” 近年来,抢人大战一直没有停歇,主力城市集中在二三线,一线城市甚少参与。 2022年6月,广州和上海先后放松落户政策,拉开一线城市抢人战场。 先是广州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广州(片区)实施方案》,在花都区、从化区、增城区建构差别化入户政策。学历条件由全日制本科降至全日制大专。累计缴纳社会保险满3年后,可向越秀、海珠、荔湾、天河4个区市内迁移。 随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关于助力复工复产实施人才特殊支持举措的通知》,提出加大世界名校留学人员引进力度。在符合留学人员落户基本条件的基础上,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名院校的,取消社会保险费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要求,全职来本市工作后即可直接申办落户;对于毕业于世界排名51-100名的,全职来本市工作并缴纳社会保险费满6个月后可申办落户。 这不是上海和广州首次放松人才落户。 2020年12月16日,广州市人社局便已发布公开征求“差别化入户”意见:在白云、黄埔、花都、番禺、南沙、从化和增城7个行政区,凡是大专以上学历、全日制技校高级工班人员,只要年满28周岁以下,缴纳一年社保即可落户。 此次新政进一步对花都、从化和增城落户条件定向放松,大专学历即可落户,无需再缴纳一年社保。 上海早广州一步,2020年9月便针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6所高校的本科生毕业生,放宽了落户门槛,只要是符合“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应届生,满足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 2021年11月,上海又进一步提出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 本次毕业于世界排名前100名的毕业生落户政策则是在2020年12月留学归国人员放宽社保门槛基础上的进一步放松。 从上海人才落户政策放松趋势来看,2020年上海旨在吸引国内高校毕业生,时值今日,这次瞄准的是留学归国人员。 与广州“全要”不同,上海更希望可以吸引高层次人才,从政策频率上看,上海迫切度更高。 一线城市对人才对吸引力是巨大的。 以上海为例,就在上海针对6所高校的本科生毕业生放宽落户门槛后的第一年,2021年上海落户人数就猛增至73128人,较2020年同比增长132.45%,明显高于历年落户人数。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留学生学成回国77.7万人,2021年归国就业学生估算达到104.9万人。 因此,在上海针对毕业于世界排名前50、51-100名院校的留学回国人员不同程度放开落户限制后,2022年上海落户人数或再相应提高。 落户政策是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一部分,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户籍人口的增加属于利好消息。 一直以来上海对单身非户籍限购,以家庭为单位限购1套,对户籍则单身可购1套,家庭可够2套。单纯计数来看,户籍比非户籍可多购买1套。 因此,人才落户政策的放松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市场的需求量,从而推动市场成交量的增长。 从上海和广州近一年的成交来看,可谓惨淡。1-5月期间,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积呈递减趋势,仅2月成交同比为正,受疫情影响4月、5月成交面积同比下跌八成;广州成交面积同比连续12个月为负,最大跌幅为2022年1月,达-55.13%。整体压力可谓巨大。 随着上海和广州落户人数的提升,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有一定的心理提振作用。 年初发布会的时候我们曾经说过“抢人落户”没有先发优势,只要上海北京出台人才相关政策,人口最后还会回到一线。 面对一线城市的入场,热点二线城市主动松绑限购,强行留人。 2022年6月13日,就在上海和广州松绑落户政策后不久,南京再次松绑限购,非户籍补缴6个月社保即可拥有购房资格。 在这之前,4月27日,南京已经出台过松绑政策。外地户籍开具购房证明,需要1年内在南京累计缴纳6个月个人所得税或社保证明,且全市通用,但补缴不算,且离异买房仍要追溯2年内家庭买房记录。 政策发布不足2个月,南京进一步放松限购,从“补缴不算”直接改成了“可补缴”,这一举措被不少人称之为“0门槛”购房。 究其原因,还是与南京市场有关,CRIC数据显示,2022年1月起,南京商品房成交面积逐月下降,一直到5月才开始回升。房价亦是如此,2022年5月南京商品房成绩均价30124元/平方米,同比降低1.39%,基本与一年前持平。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7个城市出台限购松绑的政策,大部分都有适用限制,像南京这样非户籍补缴6个月社保即可拥有购房资格的还是第一个。 南京限购松绑“0门槛”购房后,部分网友开始期待其他城市跟进。 我们认为,广州和上海“抢人大战”的爆发,一部分是对之前政策的延续,另一部分是受疫情影响,整体经济低迷,出于恢复城市经济发展的考量,城市希望通过人才新政来获取劳动力。 从房地产角度来看,人才落户会带来购房需求,但在“房住不炒”的主基调下,当下房地产市场已进入调整期,因此,人才新政对楼市利好程度有限,仅靠新政较难出现市场反转行情。 整体来看,人才政策主要起到维稳房地产市场的作用,信心层面更甚于市场层面,对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来说,信心是恢复市场极为重要的一步。
中国银保监会近日发布《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有关情况的通报》表示,加强住房金融服务,满足新市民安居需求。 根据《通报》,一是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金融支持力度;二是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三是为新市民合理购房需求提供信贷支持。 开发银行积极支持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2021年以来为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提供融资支持近120亿元,助力新增供给住房约12万套。建设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合理满足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融资需求,目前该行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贷款授信金额超过1150亿元,投放505亿元,支持筹集房源超过40万套(间)。 建设银行发挥集团科技优势,开发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为新市民提供租赁、结算等服务,助力地方政府落实新市民的租金监管、补贴发放、市场监测等功能。目前相关平台个人注册用户超过3870万户,上线企业1.5万家,可出租的市场化房源36万套(间),正在出租的房源99万套(间)。兴业消费金融公司推行“立业计划”,锚定新市民进入职场初期的租房需求,为应届毕业生等新市民提供前6个月免还本的安居租房贷款。 农业银行针对农民进城后的购房需求,推出“农民安家贷”产品。目前累计投放7666亿元,贷款余额6046亿元,惠及近190万名进城购房的农村转移人口及其家属。宁波宁海农商银行结合县域特点,为农房两改和城乡一体化项目出台配套政策,向813户新市民发放保障性住房按揭贷款4.6亿元。兴业银行向符合当地购房信贷政策的异地户籍客户开放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办理通道,满足新市民购房需求。 银保监会指出,下一步将持续完善具体支持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各银保监局要结合总体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对接,推动政府部门结合当地新市民特点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促进金融政策与财政、就业、住房、社保、医疗等新市民支持政策的有效衔接。同时,不断优化产品和服务,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通过合理减免费用、降低贷款利率等方式,推动降低新市民金融服务成本,增强新市民获得感。
6月10日,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数据和社会融资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速、社融规模增量均出现回升。 具体来看,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89万亿元,同比多增3920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888亿元,同比少增334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8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047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53万亿元,同比多增7291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642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551亿元,票据融资增加7129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461亿元,同比少增163亿元。 截至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52.7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4.51万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1.5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9.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当月净回笼现金80亿元。 此外,根据央行数据,5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79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亿元。截至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9.1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各地纾困措施的加速出台,以及疫情的好转,未来金融数据向好的趋势有望延续。